通往海運強國之路時機已經成熟
2014-02-21 08:15:53 來源:人民日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隨著世界貿易中心向亞洲轉移,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對海運需求巨大,在全球每年新增的海運量中,超過60%是中國的進出口貨物,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。與此同時,中國造船企業接單量的增長也位居世界第一。中國由海運大國向海運強國轉換的時機已經成熟,當然,這一過程充滿了機遇和挑戰
對中國海洋運輸業而言,2013年是一個歷史性的年份。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4.16萬億美元,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關口,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。截至2013年11月,全國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97.49億噸,同比增長9.3%,而寧波—舟山港貨物吞吐量達到80978萬噸,雄踞全球第一;2013年前三季度,中國造船企業的接單量同比增長83.35%,占全球訂單總量的38.6%,位居世界第一。
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表明,伴隨著世界工廠地位的確立,必然是海運大國的成長
在持續5年多的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下,這些成績的取得,尤為難能可貴。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表明,伴隨著世界工廠地位的確立,必然是海運大國的成長。中國崛起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海運格局的版圖,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增強,中國通往海運強國之路亦將越來越堅實。
海運業是國際貿易的橋梁和紐帶,目前全球商品貿易貨運量的90%以上是通過海運完成的。西方海權論學者馬漢指出:“所有國家的興衰,其決定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。” 近代以來,有識之士也深刻地認識到“能主管海上貿易,即能主管世界之富源”的道理。孫中山也認為,“世界大勢變遷,國力之盛衰強弱,常在海而不在陸,其海上權優勝者其國力常優勝……”實際上,在15世紀后,擁有最先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的國家就擁有了全世界的話語權,新大陸[2.50% 資金 研報]的發現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市場和貿易的全球化,由海上貿易霸權帶來的經濟擴張,造成了世界范圍內幾個海運大國的形成和地位的轉換。西班牙、荷蘭、英國先后成為世界海運大國,二戰以后,美國、日本先后憑借制造業的“世界工廠”地位成為新的海運大國。
環渤海、珠三角、長三角等天然優良港口的存在,為中國成為海運大國提供了區位優勢,即以天津、大連、青島等港口為支撐的北方航運中心,以江浙為兩翼、上海為中心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,以深圳、廣州、香港為支撐的香港國際航運中心。以這三大港口群為依托的三大國際航運中心,在世界海運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。
國際海運中心經歷了由“西歐板塊”向“北美板塊”再向“東亞板塊”的變遷
國際海運中心的興衰往往同國際經濟中心、貿易中心的布局形態息息相關。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70年代,世界貿易中心經歷了三次大的轉移:從地中海到大西洋[-4.49% 資金 研報],從大西洋到太平洋[-5.97% 資金 研報],并由此形成了三大貿易中心:西北歐、北美和東亞地區。與此同時,國際海運中心形成了由“西歐板塊”向“北美板塊”再向“東亞板塊”的變遷。作為海運大國,其海運裝備工業水平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,這在造船業上表現明顯。隨著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,造船產業重心在逐漸變化,不斷由先行工業化國家向后起工業化國家轉移。隨著中國船舶[-1.74% 資金 研報]工業的崛起,世界船舶市場份額呈現由日、韓向中國轉移的趨勢。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。
新中國成立后,中國海運事業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:1949—1978年,中國海運事業在面臨經濟封鎖的情況下緩慢發展;1978—2000年,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走向深入,中國海運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,海運大國地位漸趨形成;2001年至今,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,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制造業基地,經濟融入全球化的同時,中國經濟快速增長,中國海運事業也面臨著深刻變革,從海運大國向海運強國邁進。
隨著國內市場更加開放,對外貿易的國際環境進一步改善,中國參與世界經濟的分工交換,經濟對外依存度提高,大大促進了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,國際貿易運輸量也得到了較大的提高。在1999年到2008年之間的10年里,中國貿易增長量占海運貿易增長總量的30%。隨著海運大國地位的確立,中國企業“走出去”步伐加快,全球布局設點的力度加大。中遠集團在全球投資經營32個碼頭,總泊位達157個。“上港集團[0.58% 資金 研報]”成功收購馬士基旗下澤布呂赫碼頭公司25%的股權,這些舉措均表明中國港航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初見成效。
中國海運強國的戰略目標,是實現保障性、競爭性、引領性協同發展
2003年國務院在《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》中,明確提出“逐步建設海運強國”的戰略目標。現階段,中國海運發展的戰略目標以保障性和競爭性為主;到2020年,中國海運發展的戰略目標就要實現保障性、競爭性、引領性協同發展。隨著世界貿易中心向亞洲轉移,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對海運需求巨大,全球每年新增的海運量中,超過60%是中國的進出口貨物,中國由海運大國向海運強國轉換的時機已經成熟,當然,這一過程充滿了機遇和挑戰。
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:第一,在世界海運總運力中所占份額有待提升。以2006年為例,中國海運量占貨物貿易總量的85%,然而,中國航運企業的船舶總運力僅占世界海運總運力的2%。加上中國資本的外國籍船舶運力,總體占世界海運總運力不到10%。其次,中國海運無法有效滿足國內需要。目前中國進口石油約占世界油輪總運力的1/3。中國海上船運的進口石油中,90%都是由外輪承擔,包括歐洲、北美、亞洲等各大航運巨頭。再次,中國造船工業與歐美先進國家相比還有不小差距。中國已成為造船大國,但目前船舶工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、增長方式粗放等問題還比較突出,距離造船強國還有一定距離。此外,中國海運還面臨國際海事新規則的約束和挑戰等因素。
中國要實現海運強國戰略目標,應該從企業和政府兩個層面著手。從海運企業內部看,加快走出去戰略,形成全球性產業鏈;積極運用兼并收購戰略,提高整體競爭力;提高海運企業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。政府層面的措施包括制定海運資源長遠開發、維護和使用規劃;完善法規體系,規范海運市場;積極參與國際海運事務等等。
(作者單位: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)